当前位置:证券经济网 -> 产经

新宝丽来ITYPE相机发展史

发布时间:2023-05-13 13:21   文章来源:IT之家  阅读量:6202   

I TYPE

宝丽来公司原本在 2009 年已经彻底停产,之后它们的吐纸产品在一些年轻人的努力下,结合半废弃的工厂,失业的技术员以及一腔热情,终于用了数年时间恢复了宝丽来经典。

而在这个过程中,全新的 I TYPE 相机横空出世,这使得 TIP不仅仅是为过去的宝丽来相机提供相纸,更是真正实现了平台搭建。

由于宝丽来公司在购买到商标权前叫 IMPOSSIBLE,所以他们的新系列相机也叫做 I 系列相机,相纸和 600 系列唯一的差别就是相纸盒不带电池,这能够节约更多的成本。

I TYPE 的第一台相机是 2016 年退出的 I-1 相机,在推出 I TYPE 相机时的相纸外包装都还是当时 IMPOSSIBLE 的老包装。大家都知道 2023 年宝丽来外壳又换包装了,这次这个新包装总觉得没有原来单色的那么简练。

I-1 相机是一台带有实验性质的相机,起初它推出的时候,IMPOSSIBLE 的老板希望大家觉得 TIP 不是宝丽来,TIP 是一家新公司。他们是想和宝丽来做出一定的切割才推出了这台相机以及不带电池的相纸。

一直到现在我都认为这台相机时新宝丽来最帅的相机,毕竟对于它的出发点和后续的相机都不同,它的任务是叛逆。后来的 I TYPE 相机则是继承,继承过去的宝丽来的样子。

正如 Smolokowski 所言,I-1 是用来告诉大家,IMPOSSIBLE 不是宝丽来。

I-1 推出的价格是 300 美元,当时要 2000 多人民币。现在在闲鱼上都能看到全新的 I-1 在卖,价格就很白菜了。

这台相机之所以造型这么奇怪,是设计师故意为之的,故意要和宝丽来相机做切割。他们取消了 600 系列相机那种取景模式,搞了个有点像 SX-70 MODEL3 样子的外置取景。

它最大的突破,就是没有使用传统闪光灯,而是用 10 个 LED 灯,这也成为这台机器最大的败笔,LED 使得光线不够,拍的照片都偏暗。此外,I-1 一开始就可以连 APP,实现很多功能。

就在 I-1 相机推出后不久,号称要和宝丽来不一样的 IMPOSSIBLE 就收购了宝丽来的商标权,变成了宝丽来。变成宝丽来不算,还专门打上了 originals,操作之骚,简直无与伦比。

既然变成宝丽来,那么设计相机的思路很快就变了,于是他们在收购这个品牌的同时干了 2 件事:

1.换相纸包装。

2.推出新机器。

这台相机就是 One Step 2,看起来就像是 I-1 前面装了一块板子的临时作品。而它的价格则比 I-1 便宜了一半,是 160 美元。

这台相机在设计的时候,设计者还停留在新宝丽来要和老宝丽来不太一样的概念上,竟然连管状的取景器都没有设计!直接就是一块透镜在面板后面。这台相机我是第一时间就买了,它取景非常变扭,因为你脸要完全贴在相机上才能看到,而且没有任何提示,你也不知道你取景到底对不对。

可能新宝丽来自己也意识到问题,过了不到一年就推出了带管状取景器的 One Step 2,一般也叫它 VF 型号。其实 VF 型号才是 OS2 的主要型号,早期没有取景器的反而少。

相机造型是致敬当年的老式 One Step 相机,主打白色配色。白色的人气远远高过灰色。

One Step 相机是 1977 年推出的相机,一开始是作为宝丽来 SX-70 相机普及型出现的一体化塑料相机,使用 70 的相纸。原始的 One Step 没有闪光灯,和 SX-70 一样要插闪光灯泡。后来 600 系列相机就是延续这台相机的概念发展的。

One Step 2 是一台实验性质的相机,基本只有拍摄的功能。它的过片马达是在下巴里的,你打开时能直接看到这个马达,感觉像是四驱车那种马达。

机身唯一可以控制调节的就是亮暗,有 3 档。

最开始的 One Step 只有一个镜头,对焦距离 0.6 米到无限远,它有 2 档光圈模式,那个光圈切换特别容易坏。

但是 One Step 2 没办法连 APP,于是为了拓展相机功能,宝丽来很快又推出了 One Step + 相机。

其实在宝丽来 now 推出以后,OneStep + 还卖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它比 now 要更贵。

OneStep + 是 I TYPE 相机里手动操作最强的相机,它有一个近景模式,和普通模式利用拨杆直接调节,同时可以直接调节闪光灯亮暗。它恢复 App 控制功能,可以实现一些拓展功能和玩法。

OneStep + 的机能和之前也是一样的,马达在下巴里,吐片很慢,总让人觉得要吐不出的感觉。

我个人认为它要比 now 好用一点,因为 now 那个自动对焦太神经质。

OneStep2 在机顶有 8 个亮灯,显示胶片余量,这也表明了新宝丽来以后一盒只有 8 张,恢复到宝丽来的一盒 10 张是别指望了。

OneStep + 发布 1 年半后,宝丽来再次推出新相机,这台相机有了个新名字,宝丽来 now,现在我们很多新玩家就是在 now 时期开始玩的。这个名字也代表新宝丽来要和老宝丽来切割开来。

now 相机有个自动对焦功能,其实就是通过感应来切换近摄还是远摄,切换 2 个镜头,不是 SONNAR 那种正儿八经的按距离对焦。

now 相机外观也更加圆滑,简洁,虽然它神经质一样的闪光灯和对焦饱受诟病,但从机体性能上倒是做出了实质性的突破,终于把马达继承到机身上了,这大大加快了吐片速度,实际上也减少了下巴这里的故障率。代价就是这台相机吐片吵得要死。

now 虽然号称自动,但是很多设定却变得很不方便,甚至是让人不知道。比如 now 的闪光灯也是可以像 OneStep 那样调三档的,但是操作非常鬼畜复杂。OS 上就是拨一下的事情,这里要反复按好几次闪光灯按钮。

此外,now 又取消了 App 联动,留下了升级空间。

宝丽来也没有想过在镜头上做文章,依然是塑料片。

有许多人给新手推荐 SX-70,680,690,说画质比 ITYPE 好,这是实话。ITYPE 不是不能拍出细节,而是需要很多条件,总体来看,成像质量肯定是不如玻璃镜头的。而且这种差别很容易看出来。这也是为什么 600 系列相纸依然长久不衰,甚至能够看待 SX-70 改造机的出现。

又过了 1 年多,2022 年,宝丽来推出了 now+ 相机,now + 相机不仅仅是增加了 App 功能,还增加了滤镜,此外官方终于给了一个镜头盖。

没错,I TYPE 相机这么多年来,镜头都是裸奔的。

此外,now + 附送 5 块滤镜,增加摄影效果。它的对焦和闪光功能也加强了一些,比 now 动不动就抽风要好多了。

但是有些操作比如闪光灯调节还是很不方便,而且联动 + 号按钮其实就是定时拍摄按钮,容易误触。

通过 APP,它也能实现许多模式,还有一个光圈优先模式,这破机器光圈这么小,也不知道这个模式有啥用。

2023 年 now + 又小改了一下,改了充电接口。

此外,宝丽来还另辟蹊径,学习富士,开发了小型拍立得,宝丽来 go 系列,这里就不多说了,总感觉这个系列挺不了多久。

进入 ITYPE 后,新宝丽来也继承了老宝丽来的特点 —— 推出限量机。

但是宝丽来限量机比徕卡实惠多了,基本没有什么加价,此外新宝丽来还提供了很多乱七八糟的配色。

新宝丽来第一台真正意义的限定是这个惊奇系列的 OS+,它的印字是倒过来的,非常有创意。

同时还发行了惊奇系列相纸,这个相纸当时的产量非常少,我就没有用过。也不知道我是怎么脑抽了,这么有趣的相纸竟然没有买。

第二台限定就是现在乐玩都能买到的,人气低迷到价格比普通机还低的这个星战曼达洛人限定款 now。曼达洛人是星战衍生电视剧,拍了好几季了。

搭配这款相机同样推出了限量版本的相纸。

再下面就是第二次哈林合作款了,这次推出了一台相机。这台相机就是给人一种密集恐惧症的感觉,不过我用得非常爽,现在已经光荣退休。这台相机就算放在整个宝丽来发展历史里,都是外观非常炸裂的存在。

同样搭配这台相机推出了限量相纸,这款相纸是宝丽来有史以来花纹种类最多的一款。

最后聊聊 ITYPE 的优缺点。

ITYPE 相机都采用机身电池,所以这些相机不像自身不带电池的原宝丽来相机那么耐打,以后电量枯竭就没用了。不过宝丽来相机本来也不贵,坏了再买一台就行了。

ITYPE 相机因为自带电池,所以相纸价格便宜,同时也是新宝丽来主打的,现在限量相纸基本都出在 ITYPE 上,第二次哈林,今年的 BOWIE,年度主打现在都是 ITYPE,要用在 600 上得换盒,换盒会有点风险。

ITYPE 的最大缺点还是镜头不行,拍出来没有 70,680,690 那么通透。而且新宝丽来也完全,彻底没有制造稍微高级点相机的打算。

指望新宝丽来复活 SX-70,是不太可能了吧。别说复活 SX-70 了,其实按现在宝丽来的能力,要推出一台宽幅相机,也不算复杂,也不用加入声呐,但是他们同样直接砍掉了宽幅领域。

一次成像相纸的厂家,无论是过去的宝丽来,后来的富士,还是现在的新宝丽来,都没有考虑过专业的可能性,也都没有推出很专业的相机。

有人认为玩 ITYPE 不正宗,不算宝丽来,要玩就玩 680,690,70,或者老的 600。我倒是觉得,老的宝丽来已经倒闭了,无所谓正宗不正宗的说法。宝丽来也分普通玩和发烧友,发烧友肯定是要玩 SLR 结构的,但普通玩的话 ITYPE 就够了。很多人玩 ITYPE 没有用过那个 App,结合那个 App,now + 的功能还是很丰富的。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推荐阅读

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