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证券经济网 -> 产经

银行理财掌舵者们的“自我审视”:产品定位仍需优化?风险策略如何选择?

发布时间:2022-12-26 09:54   文章来源:证券之星  阅读量:11312   

即将结束的2022年,是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转型的元年但在今年遭遇了两轮意料之外的产品破净和大额赎回,尤其是年末债市波动导致的信任危机也让财富管理行业的领导者们重新思考自己的商业模式,如何在继续走投资教育这条路的同时,更好地适应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银行理财掌舵者们的“自我审视”:产品定位仍需优化?风险策略如何选择?

在今天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2年年会事实上,从自查的角度来看,很多头部金融公司的高管都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体系,结构,风险收益定位需要进一步优化。

工行董事长王海璐表示,近期债券市场的波动是对理财公司稳健经营的重要考验如果在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之间过度追求短期收益,市场将面临资产质量和流动性的双重压力她说,从对策的角度来看,很多同行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稳定净值的投资需求,结合市场收益较高的投资机会,推出了符合资管新规的中长期摊余成本法封闭式产品

产品收入定位需要优化调整。

从绝对波动区间来看,横向比较,这一轮年末债市波动短期更剧烈,但从绝对收益来看,不如之前的股市波动,但为什么会导致赎回压力骤增。

据我们观察,银行理财持有的整体资产平均期限在两年左右,两年多,而产品期限多为3至6个月这个期限错配几倍,年化到3个月的短期,整个债券市场的波动会很大,会造成很大的恐慌但实际上,从市场规律来看,债市不可能一直直线下跌民生总裁张长林说

从全行业来看,华夏财富管理总裁袁志宏指出,在2018年资管新规颁布实施至2021年底的过渡期内,银行理财规模保持稳定的基础是摊余成本法的广泛运用和老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过程中债券浮盈的持续释放,银行理财产品保持较高且稳定的收益水平,可是,2022年之后,上述制度优势和阶段性红利已经全部消失。

银行理财产品短期,中期,长期都可以回归不同的风险头寸至于如何优化产品体系,张长林建议,一年以内的短期理财工具,期限有三个月和六个月,可视为类存款产品,主要满足投资者对高流动性和安全性的需求,兼顾略高于存款利率的收益在资产配置方面,他说短期产品不应大比例投资于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债券如果期限错配较长,会导致产品短期波动较大,因此应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

交银财富管理董事长张宏亮表示,鉴于理财市场中个人投资者占99%以上,一,二类风险投资者数量占90%以上,一年期以下产品占比85%以上,因此广大理财产品投资者对低风险,中短期产品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投资配置和风险偏好。

对于1至3年的中期产品和3年以上的长期产品,张长林认为,也可以根据不同客户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回报要求,设计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进行相应的投资运作和风险管理。

袁志宏还建议,理财公司应着力提升产品力,改善产品标签明确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提高产品对客户需求和市场点的适应性,增加低浪产品的供给。

应加快多策略配置。

对于目前财富管理行业存在的弊端,张宏亮直言,为了追求更高的业绩比较基准,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杠杆和久期安排往往呈现早死特征,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被严重削弱。

缺乏风险管理工具是银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农行行长段兵表示,目前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工具主要以信用体系下的风险控制,风险规避,风险承担和风险补充工具为主,风险转移,风险对冲等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还很少使用,这与机构交易能力的衍生品不足密切相关

兴银财富管理总裁王生明认为,资产的构建不仅要从客户收益预期的角度出发,还要自上而下,基于宏观风险因素的格局,构建更加均衡,流动性更强的资产配置方案。

具体来说,王生明提出,与资产配置本身相比,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并充分利用策略理财公司有条件把资产配置看得更广,资产配置的视野和边界更广历史数据可以证明,在各类资产构建中,不仅可以从正相关和负相关的各个层面构建核心策略,寻找核心压舱资产,还可以通过构建负相关的资产来实现风险的内部对冲,从而尽可能优化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推荐阅读

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