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证券经济网 -> 滚动

宝骏悦也家族新成员亮相,悦也Plus9.38万起售

发布时间:2024-05-12 08:10   文章来源:易车网  阅读量:10817   

4月12日,上汽通用五菱盛大举办了宝骏悦也家族的新车发布会,期间不仅揭晓了焕新升级的2024款宝骏悦也,更隆重推出了全新的旗舰车型——宝骏悦也Plus。两款新车均提供旗舰版、智尊版两种配置车型,宝骏悦也2024款官方指导价分别为8.08万元、9.08万元,宝骏悦也Plus官方指导价分别为9.38万元、10.38万元。

此次发布会的另一大亮点是五菱品牌倾力打造的全新电智化架构——天舆架构的首度公开亮相。这一创新架构具备强大的包容性,划分D、M、S三大平台,能够适应从微型车级别的A00级直至中级车级别的C级,全面覆盖各类尺寸车型的需求。

宝骏悦也Plus精准定位于小型纯电SUV细分市场,其设计语言独树一帜,被赋予“Square Box+”理念,整体造型呈现鲜明的方形美学,线条硬朗且规整。

相较于两门版悦也,新车显著优化了空间布局,通过巧妙地延长B柱至C柱之间的距离,成功实现了五门五座的实用配置,并引入双拼色车身设计,赋予车辆更为时尚且充满活力的视觉观感。

细观悦也Plus,其前脸部分采用一体化的黑色封闭式格栅设计,巧妙隐藏了快充与慢充接口,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四颗LED组成的日间行车灯,横向延展的设计手法有效拓宽了车头的视觉宽度。

此外,新车下部装备了一款极具越野气息的前保险杠,搭配引擎盖上富有力量感的隆起线条,赋予这款小巧车型一种不拘泥于城市道路的野性魅力。

色彩方案上,宝骏悦也Plus精心准备了五种新颖色调供消费者选择,包括云雾灰、云海白、碧空蓝、极光绿以及深空黑,旨在满足不同审美偏好,为车主提供个性化十足的出行体验。

在车身尺寸配置上,宝骏悦也Plus展现出卓越的空间优势。其外部尺寸具体为长3996毫米、宽1760毫米、高1726毫米,辅以2560毫米的轴距设定,共同营造出充裕的内部活动范围,确保驾乘人员享有开阔且舒适的出行体验。

得益于精心规划的空间架构与原生纯电平台技术的应用,宝骏悦也Plus的乘员舱有效空间达2682毫米,车内空间利用率高达67.1%,其中后排乘客尤为受益,腿部活动空间宽裕,可达870毫米,充分体现了车辆对乘坐舒适度的高度重视。

座舱内饰设计上,宝骏悦也Plus沿袭品牌一贯的精致格调,提供深邃雅致的沉稳黑与清新淡雅的典雅白两种内饰色调选项,旨在迎合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审美需求。

车内用料考究,大面积采用触感细腻的软性材质全面覆盖座舱内部,总面积达到2.24平方米,包括门板、中控台、扶手以及座椅等频繁接触部位均实现软包无死角处理。相较于同类竞品往往因成本控制而大量使用硬质塑料,宝骏悦也Plus此举无疑展现了其在性价比上的十足诚意。

车内座椅设计独具匠心,基于对中国95%以上人群的深度人体工程学研究,精准优化座椅曲线,使之与国人的体型特征完美契合。座椅饱满且富有弹性,无论是支撑性还是包裹感均属上乘,能在长时间乘坐过程中有效缓解身体压力,确保旅途中的惬意与轻松。

宝骏悦也Plus车型不仅承袭了宝骏悦也系列引以为傲的“智慧驾驶”特性,更配备了先进的“灵眸智驾系统”,该系统囊括多种尖端智能驾驶功能。

对于初涉驾驶的新手而言,泊车往往是一项颇具挑战的任务,尤其是在面对狭小的墙角车位或空间局促的停车位时,往往需耗费大量时间方能精准停靠。然而,宝骏悦也Plus凭借其30秒高效智能泊车技术,轻松化解这一难题。该功能广泛适应超过1000种不同的泊车情境,且全面涵盖入库与出库环节,确保全程智能化操作,使得新手驾驶员亦能从容应对泊车之需。

续航能力方面,宝骏悦也Plus以401公里的纯电动续航里程,在同价位的十万元级别电动车市场中展现出主流实力,足以为日常及大部分出行情景提供可靠保障。以每日通勤距离30公里计,车辆在满电状态下可轻松支撑一周以上的日常通勤需求。即使计划周末驾车短途郊游,401公里的续航里程亦能确保行程无忧。

此外,车辆还贴心配备对外放电功能,显著提升户外休闲活动的便利性与舒适度。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车内搭载的神炼电池在安全性上堪比业界知名的比亚迪刀片电池,同样顺利通过严苛的针刺测试,为用户行车安全保驾护航。

总结

当前,10万元级别的电动代步车市场正呈现出显著升温态势,引来众多传统汽车制造商竞相涉足这一新兴领域,纷纷推出各自的拳头产品,如比亚迪元UP、奇瑞iCar03等。宝骏悦也Plus的适时登场,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消费者的购车选项,更标志着上汽通用五菱对其产品矩阵的战略性拓展,有力彰显了企业在智能化与电动化双转型之路上的坚定步伐与实质性进展。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天舆架构的成功实践,无疑将有力催化整个汽车行业在智能化与电动化技术研发上的深度耕耘。这一创新架构有望持续孕育出更多高品质的车型选择,满足消费者日益提升的需求,同时,它也将成为推动行业技术标准持续进阶的重要驱动力。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推荐阅读

574